满清入主中原到底算不算民族融合?

满清入主中原到底算不算民族融合的问题,是关乎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大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中的一次,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次。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祖国大家庭中,共有56个民族,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我国各民族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这块美丽、富饶、辽阔的土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大融合:

先秦时期出现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这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阶段。夏商时期,异族居住的地方叫做“方”。周代中原民族自称“夏”,对周边民族分别称为蛮、夷、戎、狄。“华夏”连称出现较迟。华夏是蛮、夷、戎、狄异化和同化的先进产物。

魏晋时期出现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面貌一新的汉民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族又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比如西晋时期,边地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大量内迁,与内地居民交错杂居,受汉族人民先进文化的影响,各族人民的社会也有了很大进步,民族间进一步融合。

宋元时期出现第三次民族大融合,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交流加强。宋、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族人相继进入中原。辽、夏、金都是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之间及和北宋之间,既有冲突与妥协,又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它们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逐步被汉人所同化。

辽、夏、金都有自己的文字,用于公私文书、货币、翻译汉文儒书和汉、藏佛经。辽的契丹文和金的女真文,都是参照汉字形体而以音缀组成的方块字,各有大字和小字之分。西夏文也是仿照汉字形体,并用会意、形声等汉字的构造方法创造的。

清代出现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基本形成。

明朝时,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但是汉族仍然不断地接纳少数民族。明初曾颁布禁止胡服、胡语、胡姓、胡俗的法令,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内地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清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满族进入关内,在汉族血统中又加入了满族的成分,满族在关外时期的汉化程度就已经很高,入关后与汉族的融合进程比过去任何少数民族都更为迅速。清朝时奠定了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这时,东北地区开发成绩显著,西部地区与清朝政府及内地人民的联系更为密切。清朝时,中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已有汉、满、蒙、回、藏等56个民族。

各民族本身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秦汉以后,众多民族各自存在,异彩纷呈,但始终依附于中国这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这其中的凝聚力就是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包含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的凝聚力。

其中,汉民族历史悠久,经济文化较先进,又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居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精神,这就是中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自立、自强和进取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立国的内在依据,这一点,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可比拟的。

各民族杂居在一起,民族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这个融合也必然是以文化先进的民族为主体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的:“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还不得不采取被征服者的语言”。

所以说,满清入主中原不但算是民族融合,而且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的民族融合,清朝时奠定了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