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周本纪》记载“河竭而商亡”,没有说因纣王而商朝灭亡。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admin2023-11-22问答233

网友回答:

天道轮回,皇运气尽,正好赶上江河由于干早而枯竭,文人借机而创作,不过历史轮回也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刘帮斩蛇起家,王蟒败其家,历史反复谁也说不清,

网友名雅智回答:

对于商朝的灭亡,纣王的残暴统治当然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后儒家总结。《周本纪》所载商朝末年发生了自然灾害,从而加速商的灭亡。

历史很多朝代更替,后期大都是天灾人祸不断。夏商、后来的唐、明末,农民起义究原因,直接原因是持续的干旱等天灾,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而朝廷救灾无力却还要摊派各种课税。

试想,在生产力低下,天灾对于百姓的生产生活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可这时候,统治者却不能及时赈灾,而是用更加严利政策盘剥百姓,走投无路的人们只能揭竿而起。

网友末学后进回答:

首先说明一点,《周本纪》中用很大篇幅的文字描述了武王伐纣灭商的经过,间接的体现了商朝因纣王昏庸无道而灭亡的事实。

“河竭而商亡”是周幽王时期,太史伯阳甫针对“西周三川皆震”这件事说过的一句话,并没有特别强调“河竭”就是“商亡”的直接原因。

武王伐纣

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有两个人从朝歌城逃到了周国,这两个人的到来终于坚定了武王伐纣的决心。

在这之前,武王一直探听着朝歌城的消息,他听说比干死了,被纣王残忍地挖出了心脏;箕子也被投进大牢。

比干和箕子不仅是商朝有名的忠臣、贤臣,而且是纣王的亲叔叔,如果消息是真的,那纣王真是灭绝人性,残暴到家了。

投奔周国的两人原来都是商朝的官员,一个是太师疵,一个是少师强,他们都是乐官,出逃时连乐器都带在了身边,纣王现在只喜欢听那些靡靡之音。从两人的口中,武王也确定了朝歌那些传闻的真实性。

音乐,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风气和教化,国君喜爱雅正之乐,社会上就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纣王沉迷于那些艳俗之声,他的国家自然是乱七八糟。

看来伐纣的机会到了,机不可失。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史记.周本纪》


同年十二月,武王率领军队从盟津(今河南孟津)渡过黄河,等待诸侯联军集结完毕,武王发表了伐纣檄文-《太誓》,大意是说:纣王听信妲己的妖言,残害忠良,疏远自己的亲属,废弃祖先传下来的雅正之乐。纣王一切的作为只是为了讨好爱姬美妾,不顾人民死活。他这是自绝于天,今天我们替天行道,讨伐他,而且要一战成功。

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史记.周本纪》

次年二月,武王陈师牧野,列好战阵,现场又发表一通鼓舞士气的演说。

首先,武王再次强调了伐纣的正义性。他说:老话说得好,母鸡不能打鸣,母鸡要是打鸣,必有大祸降临。如今,纣王沉迷于美色,不祭祀祖先,不治理国家,不任用身边那些有才能的贤人,只相信那些作奸犯科之徒,任由他们祸国殃民。这样的昏君,我们必须讨伐他,这是代天行罚。

其次,武王又强调了一下作战纪律。每攻击几次,必须重新整理一下战阵,以保持战斗力。作战勇敢的有赏,临阵退缩的杀头。

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

《史记.周本纪》


牧野之战,武王以少胜多,大败纣王。纣王自焚于鹿台之上。

武王占领朝歌城,第二天,带着文武百官去祭祀社神。祭文中武王又一次向神灵控诉了纣王的暴行,他说:商朝的末代子孙纣王,没有发扬先祖们的美德,上轻慢神灵,下残虐百姓,他的这些暴行大概皇天上帝也看得清清楚楚了吧!我姬发今天革了商朝的命,准备取代它,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上天的旨意。

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史记.周本纪》

由上可见,《夏本纪》中一直在强调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是导致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三川地震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都城附近和泾水、渭水和洛水三条河流所在的地区发生了地震。

太史伯阳甫对此事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不能调和,阳气受到阴气压迫不能上升,二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地震。大地震动,山川移位,水源就会被阻塞进而导致河流枯竭,大河枯竭是亡国的先兆,所以他断定周朝要完。而且,还举了历史上的两个栗子,“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史记.周本纪》

其实,伯阳甫这番话还有一层深意,就是想借天灾来警示周幽王,因为周幽王是众所周知的昏君,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而倾国的就是这位。

在那个普遍认为“君权神授”的年代,大概也只有老天爷的态度能影响到皇帝的行为,所以当时有一种学说认为,如果天降灾祸,那是因为当权的皇帝行为不检点,其目的大概是想以此来对王权加以约束或者规范,让皇帝对上天存在敬畏感。

以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用自然现象来判断国运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其实不然。在夏、商、周时代,自然灾害对国家的影响有时候会很大,因为那时候的国家是一个诸侯国联盟,而不是后来大一统的国家。皇帝就是联盟的盟主。

周其实也就是周朝最有实力的诸侯国,它正真掌握的国土面积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在它的国境内发生了较大的自然灾害,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国力。这个时候,联盟里那些有实力有野心的小弟诸侯国,就很有可能趁虚而入,夺了大哥的王位。夏、商、周的换代也有可能存在这方面的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讲,“河竭而商亡”也不无道理。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