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为何一生不得志?

admin2023-10-10问答141

网友回答:

政治能力太差,文学能力确实不错,但是政治是政治,文学是文学,历史上有不少两者都有的,可是李白只有文而没有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什么?政治就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是政府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可惜李白没有,他是政治白痴,这一点连杜甫都不如,杜甫坚定的站在唐玄宗和唐肃宗后面,追着主流大部队,高适的政治能力更高,所以这三个人里面最后高适混的最好,李白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没有政治才能,他的文学才能不足以解决政府里面要面临的问题所以唐玄宗不用他,玄宗前期选贤任能的本事很高的,李白真的要走政治才能不会不用,何况李白有一段时间里还一直服务于玄宗,李白到底是啥样的人,玄宗接触下来应该是很清楚的,估计就是四个字,不堪大用。我们很多时候把才能弄混了,会写诗能喝酒会武功就认为很有才能,这算个屁的才能,不能解决问题的才能对于国家来说屁用没用。历史上被误解的两个名人一个是李广一个是李白,后世都把他俩当怀才不遇的典型,所有人都忽略了他俩的政治上的无能或者解决问题的无能。

网友海海147035523回答:

李白不得志、原因如下:

一:以为自己能作诗词、写文章,就高傲自大、目空一切;

二:以酒为生、游手好闲、一天到晚醉熏熏的,不是个干实事的人;

三:专挑杨贵妃、相国杨国忠的毛病,有辱他人的人格;

这样的“人才”,误国误民、就不可重用!

网友人生如梦如诗如画回答: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但是伟大的诗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李白很有才华,但是他的才华主要是在写诗上面。中国古代有很多才子,他们在写诗或者写文章方面很有才华,这是文学方面的才华,与做官做事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人会写诗,会写文章,不代表他会做官,会做事。纵观李白的一生,没发现他有什么政治才能。李白的性格也不适合去做官。做官做事这门学问很复杂,在这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数量很少。李白在这方面的能力,甚至连一个平庸的县令都比不上。一个人要想在做官和做事方面有所成就,他不但要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智慧,还要有机遇,要有贵人相助。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非常优秀,非常有成就,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很少有人能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都很有成就的。至于说一个人非常有文学才华,同时又是伟大的政治家,这样的杰出人物,中国5000年来都没有几个。

在中国古代,人们最看重的事情一个是做官,一个是著书立说,李白在这两方面都没什么成就,所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不得志的。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才华足以傲视千古,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化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

网友栖山君回答:

公元720年,李白从渝州太守李邕的府中走出,口中不屑地说道:“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后生可畏,莫欺少年穷!”

不久之后,李邕便收到一封信,信中写着: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概,李白的自傲是与生俱来的!

李白,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气势恢宏,豪放飘逸,没有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有的只是一种信手拈来,嵌在骨子里的洒脱。

著名的文学家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他: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晚年生活却十分悲惨。

那么,是怎样的经历使得这样一位卓然不群的诗人晚年过得如此悲惨?他的悲惨结局真的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吗?他在长安为官三载,与唐玄宗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这一切,还要从李白自荐开始说起。

01

不事权贵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自小聪慧过人,十四岁便开始写诗,到了二十岁便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诗人。

公元720年,李白带着自己的诗作漫游蜀地,想要得到引荐的机会。于是,他拜会了时任益州刺史的苏颋,苏颋看罢李白的诗作后,赞道: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然而,苏颋虽然对李白大加赞赏,却没有要举荐他的想法,李白只能悻悻而去。

不久之后,李白又去拜会了渝州太守李邕。李邕是当时的文坛大佬,想要巴结他的人络绎不绝,青年才俊们更是带着金银珠宝想要求得他的墨宝,或者是得到他的引荐。

李邕过惯了众星捧月的日子,因此,当李白在他面前高谈阔论,侃侃而谈时,李邕内心十分不满,而李白那不拘礼节的作风,更是让李邕当场拂袖而去。

李白吃了闭门羹,内心十分不快,于是,在离开渝州时,他了一首《上李邕》,以此来出言讽刺,后生可畏,莫欺少年穷!

没有得到引荐的李白又回到了大匡山继续隐居求道,终日不是写写诗文,就是采药炼丹,喝酒舞剑。

或许,成为一名剑客,快意江湖更适合李白。

从少年时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再到步入仕途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再到被贬时的“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始终剑不离身,侠义无二。

但是,李白还是对仕途有着天然的执着。

一日,李白在山中饮酒作诗,好友东岩子见状问道:“太白,你今日是有心事啊?”

李白闻言,无奈道:“近日家中来信,父亲让我回去谋个差事,不要整日游荡。”

东岩子听罢,说道:“山中问道自是人生乐事,可你自幼通读经史,难道不想入朝为官,成就一番作为。”

李白自嘲地说道:“我怎么不想入朝为官,可我不能参加科举,又求荐无门,想要入仕为官,谈何容易!”

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时期,那里是犯人的流放之地,传说,李白的祖先就是被发配至此的。

幼年时,父亲带着李白潜回四川,成了当地的黑户。而在当时,科举考试要审核考生三代祖,李白自然不符合条件,无法参加考试,因此只能寄希望于权贵举荐

东岩子看出了李白李白无法入仕的苦闷,于是劝道:“蜀地虽山林水秀,终究地处偏僻,远离长安,你若想求荐,不如出蜀。”

李白听后,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高声说道:“大丈夫志在四方,即便不为求官,我也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下之大,何不恣意游荡一番。”

公元725年秋天,李白腰悬宝剑,手牵白马,来到荆门渡口,与家人告别后,离开了四川。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诗豪迈飘逸,善于驰骋想象,这与他洒脱不羁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世人眼中,李白应该是不屑于功名利禄,更不会想入朝为官。

然而,事实刚好相反。李白从小就立下了“济天下”而后“功成身退”的理想,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仕途上的成就。可是,他性格孤傲,喜欢漫游隐居,这也就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矛盾点。

一方面,他怀抱远大的政治理想,成就一番事业,而另一方面,他又拥有一颗浪漫不受拘束的心,这使他常常陷入要不要为了政治前途而屈就的挣扎中。

若是明白了李白当时的心境,便也能理解他后来在仕途上的诸多尝试和选择。

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第一次踏进了长安。

到了长安,李白先去拜见了素来爱才的右丞相张说,但是不巧,张说正卧病在床,于是令其二儿子前去考察李白。

但是,李白在长安等了数月,从夏天等到秋天,也没有等到张家二公子。李白抱憾离开长安。仕途的不顺的打击,让李白选择了归隐田园,修身养性。

没多久,胡紫阳的徒弟元丹丘再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可以代为引荐。为此,李白也是做足了功课,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送与公主。

然而,在终南山一连呆了几日,李白都没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回应,失望下山,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公元734年,33岁的李白前往襄阳游览古迹,听说襄州刺史韩朝宗爱才惜才,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诉说了自己对韩朝宗的仰慕之情,也极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韩朝宗认为李白性格桀骜不驯,太过直率,不适合官场,于是拒绝了李白的请求。

公元735年,李白鼓起勇气,再入长安,想要求得一个职位。他找到了在终南山结识的玉真公主卫队长张垍,通过张垍再次向玉真公主自荐。

巧合的是,此时恰逢唐玄宗在郊外游猎,李白为了讨好唐玄宗,写下了《大猎赋》,歌颂唐玄宗治理下的大唐,繁华盛世,远胜前朝。

然而这一次,李白仍是失望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数十年间,功业未成,李白不禁感叹,人生道路如此艰难,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但是无论有多困难,终有一天会扬帆起航,远渡沧海。

公元742年,大唐玄宗皇帝改元天宝,为天宝元年。此时的大唐海内升平,富庶强盛,长安作为都城,更是八方来潮,鼎盛一时。

也就是这一年,已经仗剑执酒,漫游江湖数十年的李白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政治理想踏入了长安城,此时,李白已经41岁了,距离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22年。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诗人贺知章,此时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在朝中任高官,人称贺监。贺知章对李白的才名早有耳闻。初次见到李白,他就赞叹道:

“我以前读过你写的《乌栖曲》,我以为这样的好诗,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来,没想到一见到你,果真是神仙下凡。”

谪仙之名,由此而来!

贺知章欣赏李白的才华,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极力举荐李白,不久后,李白就得以入宫觐见。

这是李白第一次踏入他梦寐以求的皇宫,唐玄宗降辇步迎,七宝床赐食于前,亲自调羹给李白喝,这是莫大的殊荣。

唐玄宗的态度是李白没有想到的,多年来仕途不顺带来的压抑被一扫而空。李白以为,自己出人头地,报效国家的机会终于来了。

然而,现实却是一盆冷水,狠狠地泼在了他的脸上。

李白入长安的这一年是大唐的鼎盛时期。大唐国势强盛,四海升平。对于唐玄宗而言,在他的统治下,大唐能如此强盛,他是非常引以为傲的。

每一个统治者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千古明君,名垂青史。因此,唐玄宗将李白召入朝堂,并不是希望他能献上治国良策,而是能让他留下诗文,歌颂盛世,赞美自己。

因此,李白很快被封为翰林待诏,工作就是帮皇帝草拟诏书。但是好几个月过去了,唐玄宗并没有召见过他几次,李白整日在宫中无所事事。

一日,李白正在宫中百无聊赖,只见皇帝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疾步走来,对着李白说道:“李大人,陛下急召,您快跟老奴走吧!”

李白以为唐玄宗有要紧的政事,便急匆匆地跟着高力士走了。李白以为高力士会带着他去御书房,却没想到,高力士将他一路带到了骊山行宫的花园中。

此时的唐玄宗并没有在处理政事,而是在花园中摆酒设宴,欣赏舞姬跳舞,而身边陪伴他的正是最为受宠的杨贵妃。

唐玄宗见李白来了,开心地说道:“朕今日携爱妃游园,正值春日,牡丹花开,又有爱妃作伴,人美花娇,此情此景,如无音律岂不太过扫兴,爱卿不如赋诗几首,为朕助兴。”

李白闻言,原本高涨的心一下子跌入谷底,不过他也明白,要想得到皇帝的重用,先要讨得他的欢心,他随即提笔,让杨贵妃磨墨,命高力士捧靴,挥毫泼墨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高力士将李白所作的诗呈给唐玄宗,唐玄宗读罢连连赞叹道:“妙!真是妙啊!爱卿果然是奇才!”

李白的诗将杨玉环哄得心花怒放,当场就命人将这三首诗都谱上曲子,由自己亲自唱。此后,唐玄宗便常常将李白召进后宫,让他在宴会上吟诗作乐,终日不事朝政。

此时的李白,一边享受着皇帝的宠信,一边又期待着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他忽略了自己恃才傲物的性格,已经让他在无意中得罪了一个人。

力士脱靴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中唐人李肈所撰写的《国史补》中,说的是李白让高力士在宴会中为自己脱去靴子的故事。

在当时,高力士是唐玄宗面前的第一红人。他曾经帮助唐玄宗平定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居功甚伟。因此,唐玄宗对他非常信任,皇子公主们也要尊称一声阿翁。

可以说,高力士这一辈子,除了伺候皇帝,还真没人敢让他伺候。可李白却偏偏当着众人的面,让高力士替他脱靴子,失了脸面的高力士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

李白生性豁达,向来也不将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自然也没有察觉到高力士因为此事对他怀恨在心,他更不会想到,一个无心之举会影响自己的整个仕途。

这一年是李白最为得意的一年,他亟思报国的热忱还未褪去,皇帝的赏识让他成了长安城中的红人,王公贵族宴会中的座上宾,他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吗,这样的生活让他乐不思蜀。

一日,李白已然喝得醉意连连,却见高力士快步走来,让李白去面见唐玄宗,说有要紧的政事相商,李白跌跌撞撞地起身,由着小太监扶着便往御书房去了。

这一次,唐玄宗是真的有政事要找李白。三年前,吐蕃攻占了青海的一座城池,数次交涉下,吐蕃仍不愿还城,唐玄宗只得派兵前去讨伐,于是想让李白拟一份诏书。

可当唐玄宗看着醉醺醺的李白,不由地皱起了眉头问道:“这是怎么了?”

李白醉意朦胧地说道:“臣无事,只是喝了点酒。”

唐玄宗又说道:“想必爱卿也听说了吐蕃之事,朕今日找你是让你写写一封《答藩书》,既要警告吐蕃,也要扬我大唐国威。”

李白自知事关重大,即便醉着也不敢怠慢,随即挥笔写下数千余字的诏书来,内容堂皇,措辞大气磅礴。写完之后,李白酒气上涌,险些要醉死过去,唐玄宗连忙命人将他送了回去。

李白走后,唐玄宗颇为可惜地说道:“李白文采确实无人能及,可这天天醉酒,哎!”

高力士听了说道:“陛下,老奴听说最近京中的贵族邀请她吟诗作对的人颇多,这把酒寻欢是常事,这碎了也就不稀奇了。依老奴所见,李大人虽然诗文奇绝,但难当大任。”

唐玄宗听罢,叹了口气道:“罢了,如今朝中人才济济,何愁少他一个。”

之后,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言,称李白所写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将杨贵妃比作了一代妖后赵飞燕

杨贵妃大怒,在唐玄宗的面前也多有抱怨,唐玄宗对李白也就渐渐地疏远了,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自此,李白在朝廷的位置越发尴尬,有感于自己升迁无望,他写下了《蜀道难》,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感叹。

李白在长安度过了隐忍屈就的三年,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诗文,歌颂太平盛世,赞扬帝王霸业,讨好后宫宠妃,这与他心中所愿大相径庭。

他曾经无比崇拜唐玄宗,可是那个将大唐带向盛世的帝王已经不如开元年间那样勤于政事,他沉迷于后宫美色,任用了不少奸佞小人。

李白绝望了,长安的所见所感几乎击溃了他曾经无比坚定的理想,他自知,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已经无法实现了,于是他最终下定决心离开长安。

公元744年,李白上书唐玄宗请求还山,唐玄宗也没有任何挽留的意思,于是在这一年的暮春时节,李白被赐金放还,再次开始了他的漫游人生。

长安三载,与李白而言不过是黄粱一梦,与其在朝堂蝇营狗苟,倒不如放逐江湖来得潇洒快活。这一年,李白已经45岁了,仕途上的失意让他再次回归隐居求道的生活。

公元753年,李白到嵩山会友,登高远望,一时间,仕途的不顺,遭人诬陷,官场排挤的苦闷一涌而上,他大声放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杯酒间,他唱出了潇洒豪迈,大开大合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几天后,李白辞别好友,南下吴越一带游历。一日,他在茅庐中休憩,在梦中,他游遍天姥山,看到了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河流,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天地都在颤抖。

李白梦醒之后,感叹道:“天下之辽阔,自然之壮丽,我尚未领略万分之一,却为何纠结于过往。”

于是,他挥笔写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从吴越到燕北,四处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迹。在漫游过程中,李白见到了大唐繁荣背后的隐忧,也看出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的政治危机。

那个曾经一心想要成为辅弼之臣的李白内心无比痛苦,是再次寻求仕途上的突破?还是彻底放逐天涯?李白无比纠结。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唐,李白入伍参军,希望能帮朝廷尽快地平定叛乱,却没想到,自己满腔热血最后竟成了造反的逆贼。

02

理想破灭

公元744年,李白的政治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带着仕途的失意离开了长安,再次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据《李白传》记载:

后白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李白身穿的宫锦袍是唐玄宗赏赐给他的,他虽然在仕途屡次遭人排挤,被唐玄宗厌恶,但是他仍然心系庙堂

公元752年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范阳,那里是安禄山的巢穴。他亲眼目睹了安禄山厉兵秣马,紧张备战的情景。

此时,安禄山要造反在当地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北地狼烟,箭在弦上。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

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李白以胡马客比喻安禄山,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道出了自己忧国忧民之思。

而此时的大唐,繁华背后危机四伏,土地兼并,府兵败坏,大厦将倾。而唐玄宗纵情声色,荒废朝政,使得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当道。

李林甫为了霸占宰相之位,断绝了边将入朝为相的惯例。于是,野心开始在边塞苦寒之地慢慢膨胀,觊觎着中原的富庶与繁华。

在唐玄宗的纵容下,安禄山仅仅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便从一个小小的藩将摇身一变,成了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全国一半以上兵力的军阀。

公元755年的冬天,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亲率十五万大军南下攻打大唐。

此时的唐玄宗还沉浸在安禄山憨厚忠诚的假象中,在军事防御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杀声惊破了大唐皇宫的纸醉金迷时,唐玄宗才匆忙开始布防,可惜为时已晚。

大唐到处弥漫着硝烟,怀有安邦之志的李白再次燃起了报效国家的斗志,他开始向长安进发,可令他没想到的是,繁华的大唐如此不堪一击。

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大将哥舒翰被俘,长安陷落,唐玄宗仓皇出逃。李白悲愤之下,写下《猛虎行》: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无处安放,更让李白终日忧愁。他不知道的是,正在这个时候,李唐皇室内部一场父子兄弟之间的权力内斗也悄然拉开了序幕。

在唐玄宗西逃的路上,太子李亨策划了马嵬驿兵变,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七月十五,唐玄宗发布了分制置诏,让太子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让皇子们在各自的封地统帅兵马。

可此时的唐玄宗还不知道,三天前,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当消息传到成都,唐玄宗也无可奈何,只能默认了这个事实。

而另一边,永王李璘在接到了唐玄宗的分制置诏后,就开始招兵买马,筹措军备。可不久,他又接到了哥哥李亨的诏书,让他交出兵权,前往成都陪伴太上皇。

李璘的母亲去世得早,他是由哥哥李亨抚养长大的,因此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可此时,握在手中的两份诏书让他犯了难,一边是父亲,一边是兄长,他不知如何抉择。

就在此时,李璘身边的亲信却劝说道:“殿下,您不如学学太子,在这至尊之位面前,父子兄弟又算的了什么呢?”

于是,在公元756年的冬天,永王李璘擅自率兵,沿着江东进,试图与太子李亨分庭抗礼,夺取天下。

李璘到了九江后,听闻李白在此隐居,于是上门邀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面对求贤若渴的永王,李白最终决定前去投奔。

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

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

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

李白等这次机会整整等了三十年,他以为,这次他终于能一飞冲天了。临行前,他写下《别内赴征三首》留给妻儿。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国家动荡,李白的妻儿不愿他再入仕,不想让他走,又问他几时才能回来。李白说,若我回来佩戴的是相印,你们可别学苏秦的家人。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师从鬼谷子,学成下山后周游列国求取功名,最终一事无成。回家的时候身无分文,使得家中的妻子和父母不愿理睬他,连饭也不给他做。

李白用这个典故,以开玩笑的方式安慰牵挂着他的妻儿。他从未放下心中的理想,他再一次信心满满的出山,犹如振翅飞翔的大鹏鸟,雄心万丈。

然而这一年,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

来到永王军营后,李白虽然被以礼相待,可是却很少得到永王的召见,更别说参与什么军事部署、排兵布阵等政事,李白虽心中苦闷,却也无可奈何。

一日,李白正在营帐中长吁短叹,突然接到永王的命令,让他为即将出征的大军赋诗一组,于是李白挥笔写下了气势如虹的《永王东巡歌》。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不久后,唐肃宗李亨开始派兵讨伐李璘,李璘手下降的降,逃的逃,李璘和儿子兵败被杀,所有的权力又都归到了李亨的手里。

李璘的倒台让李白的处境十分尴尬,他身为永王的幕僚,犯下谋逆罪。其实,李白在成为永王幕僚期间,并没有参与军事决定,唯一做的便是写下了《永王东巡歌》组诗。

而其中的第九首,正是李白被抓的原因。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伪作,因为李白将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还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它十首极不协调。

而且十首是一个定数,自《诗经》大小《雅》以十首为一“什”以来,诗家奉为定法,这多出的一首就有李鬼之嫌。

公元757年,李白被抓进浔阳监狱。他的好友御史中丞宋若思前来看望他,并屏退了左右悄声对李白说道:“你写的《永王东巡歌》流传大江南北,其中的第九首让龙颜震怒。”

李白自知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本想就此认罪。但是宋若思却说道:“现下无法查实,但我可以为太白兄上表免罪,还请太白兄写下上表书。”

李白见自己有一线希望,于是急忙写下上表书,请宋若思带出去。

空名适自误,随行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宋若思看过李白的诗后,说道:“可否将随行改为胁行?”

李白却拒绝道:“可我并不是被胁迫的。”

宋若思闻言,劝说道:“太白兄,千古文章,褒贬之间往往就在一字增减,你不是太白,是太迂,太迂阔了,毕竟不是官场中人。”

李白听罢,只得勉强将字改了。

当时,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搜罗人才,宋若思便将李白的求救诗上呈给了崔涣,李白因此被解救了出来。之后,宋若思还让李白参加了幕府。

可是好景不长,崔涣为永王事件的嫌犯开脱罪名的举动得罪了同僚和下属,因此被罢免了右相的职位,贬为了太守。

之后,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翻案重审,并将已经释放的人员重新拘捕,投入狱中,不久后,李白被再次逮捕。

公元758年,李白被下旨流放夜郎。

公元759年,李白一路流放u202c,行至白帝城一带。恰逢关中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因此获得了自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如获重生,激动不已,他顺着长江疾驶而下,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时的李白已经59岁了,不久后,他又听说了官军收复宣州的消息,于是,他再次不顾年事已高,决定投军扫除东南之乱,可因为突患重病,投军未果。

公元761年,花甲之年的李白,穷困潦倒,无奈之下,李白将妻子送去了庐山安顿,自己则去投靠了身在安徽的族叔李阳冰。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病榻上,李白将毕生所作诗篇交于李阳冰,最后留下《临终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将自己比作一只心怀寰宇的大鹏鸟,即使风雷折断了他的翅膀,他也会无数次地再次奋起,冲入云霄。

03

最后

李白的前半生活在大唐的鼎盛时期,盛唐的气韵孕育出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仙,他习文修武, 喝酒使横,漫游四方,他为皇帝贵妃写诗,也同市井流氓缠斗。

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李白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独特人格。

李白曾这样总结自己: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纵观李白的一生,统治者不认可他,阴谋家想利用他。他身负冤屈被贬他乡,但是这些坎坷和磨难并没有消磨李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信念。

报效国家是他不灭的理想!可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无处安放!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这就是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在大唐诗人多如满天繁星的诗坛中羽化登仙,留下无双风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