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初为什么要简化汉字?

admin2023-10-01问答140

汇集字纸、焚烧成灰、恭送入河海,这是中国古代对汉字的尊崇和敬畏,五千年的积淀,三千年的传承,汉字,始终承载着古老中国最虔诚的信仰。然而,当历史步入十九世纪,曾经至高无上的汉字,却走到了从未面对过的十字路口。

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京城彻夜时闻哭声,被日本人打败了,这是民族感情绝对不能接受的。为什么一度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竟被日本海军打败,为什么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小小岛国在经历了师法西方的明治维新后就变得如此嚣张,而西方究竟为什么强大?

当时的人们觉得洋人之所以能洋枪大炮、国富民强,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简便,认识了几十个字母就能读书写字,所以民智早开;而看我们的文字是天下之至难者,难写、难认、难记,要实现普及教育,救国图强,就是要改革汉字。

然而,汉字与中国文化休戚相关,几千年的积淀使它一脉相传,改革究竟从何而起?

厦门鼓浪屿,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中的小岛,在百余年的汉字沉浮中,它将掀起最初的波涛。而在波涛中,最先乘风破浪的是一个叫卢戆章的人。他懂英文,到过南洋,想要让中国富强要普及教育,必须改革汉字,改成什么样子呢?就是要像西方的拼音文字的样子,他有了这个想法,而且要把它付诸实践。

1892年,卢戆章编写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创制的汉语拼音方案。由此,汉字改革的大幕以拼音运动的形式正式拉开,并因卢戆章的“切音新字” 而命名为切音字运动。

在《一目了然初阶》的封面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

晚年的卢戆章仍然在坚持教授切音字,有人赠他这样一部对联: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就在切音字运动的实践者们在外来文化的启发下,以拼音的方式为汉字改革寻找出路的时候,汉字简化这条从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中延伸而来的变革之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陆费逵,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一位有着革新思想和实业精神的教育家、出版家。1909年,他在主编的教育杂志上率先发表了名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把简体字作为正体字使用,奏响了中国简体字运动的前奏。

在汉字本身上动手术,减省笔画,简化字形,也是为了解决汉字难写、难认、难识的问题。所以汉语拼音运动和简体字运动,实际上是清末汉字改革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互相补充的。

其实汉字的简化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年前,神秘的甲骨上,就曾出现同一个汉字的简体和繁体,同样是一个车字,有的字形就相当的繁复,把车轮画出来了,驾马的笼头也画出来;而有的字就很简单,只画两个轮子,把零七八碎的零件都省掉了。也就是说,在早期的汉字里边简化是存在的。

两千多年前的敦煌汉简上面,也发现了许多形体与今天相同或相似的简化字。

在绵延流长的名家书法中,在不同年代的字书碑刻中,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简化字是汉字必然要存在的,而且在老百姓的应用当中,为了追求文字的简洁,笔画简省的字,容易受到群众的欢迎,叫做不胫而走。

这些在民间不胫而走的简体字,通常称为俗体,与官方正体并行存在。任何一种新的正体产生,几乎同时就出现了它的变异,也就是俗体。殷墟的甲骨文相对于殷代的金文来说,是一种俗体;小篆是正体,当时的秦隶就是俗体,从俗体又变成汉隶的正体,楷书、行书、草书,实际上最早都是从隶书引发的俗体,经过演变,它们也变成正体了。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行草,简化,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

事实上,在晚清,简体字也曾以正体的身份出现,只是与它的出现相关联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场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由此拉开序幕。1852年9月,太平军进攻长沙时,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发布的告喻,内容已很难辨认,但用简体书写的“太平天国”却异常醒目,有趣的是,其中的国字比今天还要少一点。

在太平天国简体已成为官方标准用字,政府的钱币、印玺、征战的令旗、印发的布告、书籍等都采用了唐宋以来在民间流行的以及部分自创的俗体字。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他们在汉字简化上的实践,却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发。

汉字简化说穿了就是把民众当中普遍存在的笔画少的那些字给它正体字,也就是规范字的地位。1919年,一份让中国人蒙受了巨大耻辱的合约再次将变革与图强深深烙进国人的心里。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公然提出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的北洋政府竟然准备签字接受,这激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迅速蔓延。这个时候,中国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让人感觉到悲愤屈辱,令人屈辱的现实唤醒了清末以来的沉痛记忆,强烈的爱国使命激起了青年志士对传统的猛烈攻击,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再度高涨,一系列激进的主张纷至沓来,汉字改革首当其冲。

五四时期,激进派挽救中国,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认为汉字的根本改革就是改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当然,他们对汉字的看法也受到了当时的局限。此时,一件惊人的革新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922年,钱玄同在呼吁国语统一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减省现行汉字笔画的提案,提出汉字改革到了火烧眉冒的阶段,不能等到汉语拼音、字母都研制成功、推行了才开始读书写字,其实就是给汉字本身简化字形,减少笔画,提案分析了简体字的构成方法,要求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这项提案,并由钱玄同、胡适等十五位委员组成汉字省体委员会,一系列提倡简体字的文章和书籍陆续刊登出版,简体字运动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此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汉字改革,教育救国的梦想真的可以实现吗?

1935年春,一篇名为《推行手头字缘起》的文章突然在诸多报刊同时出现,文章选定第一批手头字300个,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巴金等二百名文化界人士和十五家杂志社联名发表,公开提出,掀起一个手头字运动就是说把群众手头写的简化字用到正式出版物里,扩大它的影响和使用率。

随着简体字运动的日益发展,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用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谱》草稿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字。同年十月,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教育部长的名义通令全国要求全国推行。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变化,马上就受到国民党政府中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当时有一个国民党元老叫戴季陶,他就给蒋介石下跪给汉字请命。

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所以简体字运动受了一个挫折打击。但是,扎根于群众的简体字不推而行。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简体字获得了蓬勃发展,在群众里流行,大受欢迎。因为是在解放区,所以也叫解放字。自清末以来,汉字改革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普及教育的目标却始终不曾获得真正的成功。汉字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天后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此后,一系列文字改革机构相继诞生。它们的诞生拉开了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序幕,也显示了一个新生国家改革古老汉字的决心和力量。可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文字改革为什么会在新中国的缔造者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因为新中国刚建立,当时文盲众多,而我们又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是跟这个背景密切相关的。

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就明确讲过,文字必须改革。吴玉章,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早在1928年,吴玉章就曾和瞿秋白等人一起探讨中国文字改革的途径和方案,并组织发起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但在文改会建立之初,这位元老级的人物却语重心长的做了一次自我检讨:我以前一直认为文字是有阶级性的,所以我要把汉字作为一个封建文化来推倒它,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第二,我没有很好的考虑中国和广大群众的习惯、历史,急于用拼音文字来替代汉字。第三,我没有很好的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怎么样能够让这项工作符合中国现实的需要。

1955年10月,一个在文字改革上举足轻重的会议召开了,这就是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会议开幕的时候,陈毅副总理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有几万万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有强大的工业建设。新中国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就形成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整个的文字政策。

1956年1月28日,经过语言文字界最顶级专家的整理,在吸纳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大量意见和建议后,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群众简化汉字这个趋势谁也阻挡不住,阻挡它不如引导它,让它健康的有序的发展。简化工作在方针上八个字,“约定俗成,稳步前进”,所谓约定俗成,就是说把社会上已经有相当群众基础的字选出来,经过专家认定后,我们推行开去。稳步前进,就是要简化的字不是一次都简化完,因为量太大,倾盆大雨,不利于接受,分批简化,便于群众接受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是对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简体字的规范,是对清末以来汉字简化运动的总结,也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项成果。

因为简化汉字的研究,有长久的历史,五十年代初,我们又很谨慎的进行这个工作,所以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应该说是成功的。

这是一幅表现简化字书写方便的漫画,作者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他对汉字简化十分赞成,并为自己的姓由十八画的繁体简化为四画而感到高兴。

简化汉字公布以后,受到了广大的青少年、文盲、少盲、成年人汉字学习的热烈欢迎,在普及教育,提高文化的效果上非常显著。在汉字简化方案制定和颁布的同时,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方案,吸收了以往注音系统的优秀成果,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拼音方法,辅助学习汉字。

从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的筹划到两个方案的出台,吴玉章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解方案的推行情况,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说:我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跟汉字打了多年的交道,汉字对于我来说,再难也难不倒我。但是我要为了工农大众,为了孩子,为了子孙后代。简化字、汉语拼音、普通话,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已司空见惯。在这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通过基础的识字教育,以普通话的读音为标准,利用拼音输入汉字,孩子们可以轻松的遨游网络,搜索和传递信息。

半个世纪前的文字改革带给今天的便利,已远远超出当时的想象。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信息化的浪潮刚刚袭来的时候,古老的汉字面临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汉字不能够像拼音文字那样进入计算机,中国将被排斥在信息化时代之外,这后果就太严重了,现代化、信息化都是空谈。此时,研究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已刻不容缓。几千年来,汉字的命运从来没有如此紧迫的与一项技术联系在一起。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汇报,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工程,很快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七四八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1975年,一个长期在家病休的人偶然听说了这项工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拖着孱弱的身体,自发的研究起来,这个人叫王选,当时还只是北京大学无线电器的一名普通助教,但在不久的将来,他将改变一个时代。

那时,王选经常是中国科技情报所外文资料的第一个借阅者,经过一番钻研,他把研究方向锁定在七四八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项目上,就是用计算机来排版,自动排版印刷,叫做冷排,不用铸铅字了。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基于计算机的电子照排技术已经大规模使用,而中国仍然处在铅与火的活字印刷时代。但是要想让计算机排版,首先要在计算机里存储汉字信息,而当时的国产计算机内存只有64k,但是中国的字这么多,一套宋体字都有6763个,放不下。究竟怎样解决这个巨大的难题呢?

数学出身的王选开始沉浸在汉字的一笔一画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数学与汉字的结合,打开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大门。他利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将庞大的汉字信息压缩了五百倍,扫清了项目研制的最大障碍。他跳过日本和欧美流行的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发明了汉字压缩技术,有了压缩技术才有了激光照排。1976年9月,七四八工程中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的项目正式下达给北大,王选成为项目的核心。这是我国第一张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

随着经济日报最后的一张铅版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终于迎来了用计算机处理汉字,并大规模应用于印刷的时代。从第一代照排机走到第四代,西方国家用了四十年,而王选仅仅用十余年,就是中国从落后的铅字排版,跨入了先进的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计算机和汉字信息处理。为了方便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一股编码的热潮骤然兴起。所谓千军万码过渡独木桥,上千种的码怎么能都进入计算机呢?必须有一个交换码。

1981年5月,《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公布,即国家标准GB2312-80,交换码对着机内码,把众多的支流汇成一个区。可以各搞各的码,转成交换码就能接入计算机。

1985年12月1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无论是电脑或者激光排版,都要以规范汉字作为一个基本条件。所以在1986年提出汉字要规范化、标准化,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在新时期,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对这项工作有一位老人格外关注,据说纠正报刊和出版物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已经是他长久的习惯,仅仅保存下来的这一类书信便条就数以百计,这位老人就是胡乔木。他早年曾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早在建国初期,他就为毛泽东特派协助文字改革工作。他对语言文字情有独钟,有很多研究,很多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1973年,他就想到汉字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为了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同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在对个别简化字适当调整后,将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重新发布,发布前,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态度格外审慎,它反复推敲,一边输着液,输着氧,一边跟听汇报,因为他把语言文字看成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影响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

如今,古老的汉字已经融入时代的脉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被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明确要求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行业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它的颁布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百余年来,为了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一代代爱国知识分子在汉字改革的道路上执着探索。而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