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相比,哪一部历史剧最有深度?
任何一部在没有收视率保证,且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历史电视剧,哪怕这部剧拍得再有深度,也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没有一点生存的土壤。
《走向共和》是本世纪初在央视热播的一部历史剧,收视率不错,在文学艺术上很有造诣。然而遗憾的是,该剧仅仅播了一遍就被尘封在幽深的库房,再无与观众见面。
主要原因就是,《走向共和》存在着严重美化历史上的反动人物,比如慈禧、袁世凯、李鸿章等。
祸国殃民的慈禧在该剧中美化成了中兴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不屈不挠的爱国斗士。投机分子、窃国大盗袁世凯则被美化成了新兴力量,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民主斗士。
更为甚者,杀降魔王、头号卖国贼皆巨贪的李鸿章在《走向共和》中被彻底洗白。
李鸿章在该剧中被塑造成,为了大清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英雄人物,把一个彻头彻尾,自始自终都在卖国的可耻人物歌颂成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与帝国主义强盗据理力争,毫不退让的民族英雄。
尤其在《辛丑条约》签订前清廷谈判代表在与十一国列强的谈判交锋中,李鸿章被演绎成了气慨山河的胜利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十分令人翻胃!
《走向共和》如此美化李鸿章,也掩盖不了其临死都在卖国的罪恶勾当,和贪污国库四千万两白银之巨的特大蛀虫。
《走向共和》不被下架,天理难容!
《走向共和》还存在宣扬西方世界民主价值观的嫌疑。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举推翻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
《走向共和》则是借着这一点,着重宣扬西方选举制度的优越性,甚至细化其中的内容,对当今我国的现状无形中形成挑战,与当前我国的国情背道而驰,《走向共和》不下架才怪!
《大明王朝1566》于2007年春节在湖南卫视首播,豆瓣评分9.7分,是一部在思想深度,历史厚度,文学性都很有建树的历史电视剧,为此湖南卫视一次性买下该剧十年的播放权。
然而很遗憾,由于《大明王朝1566》曲高和寡,不是普通观众所能理解的,收视率特别惨淡,仅有0.5%,为此湖南卫视对该剧没敢进行第二次播放。
如果电视观众不了解明朝嘉靖时期的那段历史,就没法看懂这部《大明王朝1566》,深奥的对话,波澜不惊的节奏,再加上怪异的音乐,很令观众倒胃口。
一部再好,再有深度的历史剧,由于得不到大众的欣赏,只能束之高阁,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奇怪的是,十年后《大明王朝1566》在重庆卫视和网络上重播,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好评如潮,也许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不再是只会欣赏神剧的水平了。
最后来说一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播出的《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
这两部历史剧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播出,而且题材也很相同,都是描述清王朝的两大帝王。
不过《雍正王朝》无论在编剧,还是在导演以及主演方面似乎更胜一筹,豆瓣评分很高,观众的口碑很好,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历史剧。
不过该剧也具有《大明王朝1566》的特点,超前的思维和深邃的语言对话,细腻的艺术处理,使得《雍正王朝》很难让当时九十年代,尚处于较低欣赏水平的电视观众所接受,在当时的火爆程度远远不如《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似乎在编剧方面有胡编乱造的嫌疑,在导演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不过该剧在主演方面力量强大,陈道明和斯琴高娃撑起了这部剧。
与前面三部剧不食人间烟火不同,《康熙王朝》很接地气,知道当前电视观众喜欢看什么,投其所好。
说得通俗点,《康熙王朝》拍得很精彩,很好看,剧情跌宕起伏,高潮一个接一个,该剧自然十分火爆。
尤其是该剧的片头曲《我要再活五百年》,十分好听,十分霸气,这样的音乐是前面三部剧所没有的。
该剧虽不能说成是“烂片出神曲”,但是一首好的歌曲能撑起一部剧。
《康熙王朝》虽说在深度方面不如前面三部剧,不过真正能看懂它们的恐怕也只有极少数精英分子。与其被束之高阁,不如为广大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
*主要创建地:重庆.大坪.龙湖重庆时代天街E馆.niko and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