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频道:问答 时间:2023年10月09日 浏览:215次 评论:0条

我来答一下锄头有水,久汗地面干燥,但也有水份在顺着她自己的通道向上跑路,用锄头锄一个把她的道路切断,水份的然被桩稼吸收。

退役老人回答: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一句农谚。是老农民经验的概括和形象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更包含着老农民的智慧。一,杈头有火:杈头有火说的是,麦收和秋收期间,农民把小麦或大豆运到打麦场后,第一步要摊晒。摊晒期间要不断的挑翻,使麦杆或豆棵处于空隙最大值,既容易通风透气,又便于阳光照射。隔一段时间要用木杈或铁钗不停的翻动。否则,麦杆或豆棵容易自然蹋实不利于晾晒。勤翻场也不会出现上面干酥下面潮湿的现象。所以勤用杈子翻场谷物干得特别快,杈头上有火的谚语由此诞生。(二),匀场,老农抓起一把麦杆,用两手一折,如果麦杆断了,说明是晒干了,开始用杈子把麦杆或谷物整理均匀,不要厚簿不均,就开始轧场了。(三),轧场,最早是用牛马驴骡拉着碌碡轧。80年代后就用拖拉机头轧场了。包产到户后,还见有两个人拉着碌碡轧场的。(四),翻场,麦场轧到𥟠杆表面泛白色,但底面还没轧透时,就开始翻场。翻场也有讲究,杈子要贴地皮杈起,把麦稽翻过来放到原地,不能乱撒,容易弄混。翻场的目的就是把下面没轧到的麦秆翻到上面来。开始再轧。反面轧好后,用杈子挑起麦稭或豆𥟠不停的抖动,把稭杆里藏着的粮食粒抖出来就可以入垛了。二,锄头有水:农民的锄头一是用来锄草;二是中耕松土。锄草人人都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名句。把草除净也能保证草不与庄稼争肥争水的道理。生产队长为鼓励社员多干活,有很多理由说法,比如:早晨趁凉快,中午趁死草等。锄头锄草的同时,捎带着中耕松土了。中耕松土是土地保墒的必须手段;中耕既能保墒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长时间不耪地中耕,造成土地板结,透气性极差,不利于作物生长。下点雨水也容易流失,不易渗透。过去有耪地如施肥之说。还有七遍高粱八遍谷,越耪越粘乎之说。既然耪地能保墒能蓄水,不就印证了锄头下有水的谚语了吗?我回答的问题只有农民出身的朋友能看懂,愿意读。非农友友既看不懂也不愿看,不足为怪。http://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7f5813036dc46e4b441e8209e069000~tplv-tt-origin.jpeg?_iz=92253&from=wenda&x-expires=1699430294&x-signature=numf8Rr0PSGoKR1WUb6Ux%2BFfeEo%3Dhttp://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41fadbd9f65406dab6ee5d0db58592c~tplv-tt-origin.jpeg?_iz=92253&from=wenda&x-expires=1699430294&x-signature=xwGLqNS%2BIDCS7MOGLOFKmjbpjrE%3D

耕砚叟回答:

杈头有火,指的是作物在凉晒过程中不断用杈翻挑,达到通风见光的目的干的快,起到了烘烤的作用。锄头有水指的是天旱时为保水对作物进浅锄,斩断作物毛细根对水的蒸发,达到保水的目的,这叫锄头有水。大雨后对作物深锄达到排涝的目的,这叫锄下有火,这都是农民总结的生产经验。

文章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