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问题,既不是教练的问题,也不是球员的问题,而是整个足球体系的问题。
中国足球水平倒退到今天这个份上,如果还在盯着教练和球员找原因,那么,非常遗憾地说,中国足球永无出头之日。
伪球迷们一骂起中国足球来,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14亿人里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这句最大的谬论却总能在舆论里得到最大的共鸣。
如果这句话的逻辑没有问题,那么,我也可以对着非洲黑人兄弟唠叨:广袤的非洲热土养育了13亿勤劳的非洲人民,竟然找不出几个会唱京剧的!可悲啊!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足球体系看成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国家队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理所当然会得到最多的关注。而塔尖的高度是由塔基的深度和宽度决定的,如果塔尖出了问题,就只盯着塔尖,而不顺藤摸瓜往根子上去找原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确实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生龙活虎的广场舞大妈和暴走团、镜片厚厚的文弱学生、喝酒撸串的将军肚壮汉、麻将桌上鏖战通宵的爷们,这些是支撑我们足球水平进步的足球人口吗?一个国家人口再多,国家队球员也只能从职业足球运动员里去选拔。
现在,中国的注册球员数量已经萎缩到七千人,以后别再拿14亿人来说事,场上的11人是从这七千人里选出来的,与14亿这个庞大数字没有半毛钱关系。
对比欧洲足球先进国家,英德法西意,人家的注册球员有数百万,近邻日本、韩国也在百万量级。除非中国人特别适合足球运动,尖子率非常高,否则,这七千人里选出的队伍永远难以抗衡列强。
中国球员高薪低能,也是被抨击得很多的话题。
他们能力确实不高,那为什么薪水还能那么高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这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这七千多人里只有三、四百人具有踢中超的能力,自然是奇货可居,中甲、中乙的选材也得从这里面去找。光是靠骂,人家是不会自觉主动给老板说,“我的水平不行,要不工资就打个三折吧。”
球员水平和收入不匹配的不正常现象该怎么去解决呢?只能在供给侧想办法,供应多了,选材面宽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曾经在中超执教两年的欧冠冠军教头贝尼特斯又回到了英超执掌教鞭。他在接受英国著名足球杂志《442》的采访时,当被问到在中国壮志未酬的原因,他说了不少肺腑之言。
最让他感到困惑的是,大连人俱乐部梯队的小球员居然不是在校学生,而是一种他难以理解的专业足校体制。欧洲人虽然热爱足球,但足球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像中国这样填鸭式的培养方式,只会毁掉小球员的一生,在这里面也难以产生出球商足够的球员,因为他们连完整的人生都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都掌握得不多。
所以,中国足球的问题还是出在根子上面,青训规模太小、培养方式不当。
如果我们能够仿效足球先进国家的模式,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县、市、省和国家四级中学生足球联赛体系,这个中学生联赛里涌现出来的好苗子,可以源源不断向更高一级的省和国家两级大学生联赛输送。而中国的各级职业俱乐部则是可以从大学生联赛、甚至高中联赛中选拔尖子。国家队再从职业俱乐部里优中选优。
这样,我们参与足球运动的人口数量得到几何数量级的增长,选材面宽了,国家队水平自然就上来了。而那些最终无法进入职业球员渠道的孩子们,由于一直也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不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而且足球也可以是他们傍身的一技之长。
近十年来,中国球员里拿得出手的就只有1个郑智,如果我们的选材场面扩大到日韩水平的百万量级,而不是区区七千,那么,按照同样的成材概率来推算,在这十年里就可以出现大约140个郑智水平的球员。在这140个郑智水平球员里再优中选优,组成23人大名单的队伍。那样的话,我想至少在亚洲范围内抗衡日韩澳伊问题不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