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足球没有职业化之前是亚洲一流球队,为何职业化后慢慢变为二流,近年又成三流?

回答:

在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前,中国足球也是问题重重,但至少那时的国足在亚洲范围内算是一流球队,虽然从未染指过亚洲足球赛事的冠军头衔,而两次亚洲杯亚军、两次季军,一次亚运会亚军的成绩,足以让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

但为什么中国足球经过多年职业化改革后,成绩不进反退呢?现在中国足球定位亚洲三流绝非危言耸听。

职业化改革未能让中国足球迎来春天,而是带来凛冽寒冬,这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

职业化改革之前,中国足球走的是专业化体制,由各级体校层层选拔输送人才,球员到了省一级队伍,就算是端上了铁饭碗,退役后都能由国家分配工作,解决就业出路。

那时候,不光是各省市有体校,部队也有体工大队,还有公安系统的前卫体协、铁路部门的火车头体协等行业体育协会。在计划经济年代,就是这些体校和体协构成了中国的体育运动员培训体系,足球也不例外。

这样的运动员培训机制,其实与当时工厂按计划指令从事生产有异曲同工之妙,靠着专业化体制集中培养运动员,其实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无益,也达不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我们看到了中国体育培训体系与国外先进运作机制的差距。于是,足球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关注度,承载着美好的市场化设想目标,成为中国体育职业化改革试水的尖兵。

中国足球也照猫画虎,成立了自己的职业联赛,国家不再负责足球人才的培养,由各级俱乐部自己组织开展商业化青训。中国的市场经济本身就很稚嫩,在这样的经济环境里搭建起来的职业足球体系更是基础薄弱。

穷了太久的中国人从耻于谈钱快速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跟着经济的指挥棒躁动不安。在职业足球领域,很多企业带着赚钱和扬名的目的,纷纷与职业俱乐部牵手,但很快这些精明的企业家们就会发现,中国职业足球正在起步阶段,造血功能太弱,投资足球是只赔不赚的买卖,在达到宣传企业形象和扩大企业知名度后纷纷撤资走人,哪还有心思和时间花到青少年球员培养上去。

中国各级职业联赛里除了由大型国企投资的少数几家顶级俱乐部还算稳定之外,其他中小球会的投资方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台,看上去好不热闹,球会经营也是风雨飘摇。

在中国,投资足球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为名,二是图利。于是,大家长久以来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顶级联赛上,基础的青训工作乏人问津。在专业化体制时代,中国的注册球员数量长期保持在3万名左右,而步入职业化改革之后,青训逐渐萎缩,到现在,中国注册球员数量只剩下七千多人。

近年来,中国足球就是靠着从这七千多球员里选拔出来的队伍,与日韩从百万数量级注册球员里优中选优的队伍抗衡。只要你明白这个事实,实在不应该再有理由喷国家队表现不力。

一谈起中国足球,很多球盲都是一脸凝重状地长叹一口气道:“哎!泱泱中华十四亿人里竟然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

这是网上流传最广的关于中国足球的最大谬论,可惜,大多数球迷都会跟着长吁短叹,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跟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上面那句故作深沉的千年一叹在逻辑上成立的话,那么,我也可以在凝视着欧洲地图时来上一句:“偌大的欧洲,竟然挑不出几个会下中国象棋的!”

中国有十四亿多人口不假,但国家队的球员是从大街上拉来的吗?

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高低,基本上与这个国家的注册球员数量形成对应关系。欧洲足球先进国家这一数据都在数百万的量级,以中国足球区区七千注册球员的家底,实在不应该再去苛责国足们拿出更好的表现,在与日韩百万量级的基数对抗时,国家队已经做得很好了。

中国足球想要重返亚洲一流,甚至提出更高的成绩要求,光盯着顶层的国家队和顶级联赛是没用的,无本之木岂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 发表于 2022-04-22 01:20
  • 阅读 ( )
  • 分类: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