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疾风骤雨,不入寡妇之门”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看到这句俗话,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另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

其一、俗话说的好,寡妇门前事非多,疾风骤雨之时,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而柳下惠只有一个,除了六根清净的僧人,很难保证不会发生点风流韵事。

其二、“疾风骤雨,不入寡妇之门”从字面意思来讲,是人在出行的时候突遇狂风暴雨,为了避嫌或者不坏对方名节,最好不要进屋避雨,这是古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所致。

俗语的出处

这句俗语我自元朝马致远写的折子戏《荐福碑》,主要写穷秀才张镐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中状元的故事,这句话在第一折楔子时出现。

你若入门时,抓了你那脸!卒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你快回去!”

张镐头天投拜贴给黄员外,结果黄员外当晚暴毙,张镐上门时黄员外夫人正自伤心,有些牵怒张镐,赶其走时说了这话。

这话结合当时情形是有三层意思。

1、黄员外新丧,夫人自然悲痛,认为是张镐造成了黄员外的急怒攻心,所以认为张镐有责任,因此不假颜色,赶其走。

2、暴病而亡,肯定会惊动官府,如果张镐上门,自然有合伙谋财害命的嫌疑,到时黄夫人有口说不清,为避免生出事端,排除意外的发生,张夫人才说出了此话。

3、寡妇名节是大,无论与张镐有无关系,这时都不能与张镐有任何瓜葛,以免引来流言裴语,再无存身之地。

古时对寡妇名节有严厉规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深入人心,贞节往往重过生命,这当然是朱熹大人发扬光大的。

朱熹认为女从夫,吃饱穿暖干家务,其他的无权干涉;丈夫死后必须守节,不可以接触其他男子肌肤;丈夫有休妻的权力;未婚女子人可死,贞操不能丢。

当守节成为应尽的义务和基本守则时,道德绑架就严重束缚了古时女人的行为自由和思想自由。在如今看来,这种贞节观念其实是男权主义的牺牲品,是不人性的道德规范,忽视女人的身心要求,剥夺女人追求幸福的权力。

贞节观念的盛行,也就造成“疾风骤雨,不入寡妇之门”的现象,表面上看去是避“瓜田李下”的嫌疑,实际上是对女性人权的孤立。

1、大户人家寡妇,靠着家产度日,贞节成为其精神支柱,以教子成龙为一生目标,残生无幸福可言。

大户人家的寡妇,靠着丈夫遗留的家产,不需要抛头露面忙活生计,靠着生意、田产等家族产业可以过上无忧的生活。

身体需要的煎熬,可以通过教子、打理家产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一面贞节牌坊,就是人生的最后陪伴。

当然也有与人私通的,但一旦被发现,声败各裂,惟死一途。

《尚书》:“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夫为寄猳,杀之无罪。

2、贫寒人家的寡妇在忍受流言同时,又不得不抛头露面维持生计,一生苦不堪言。

贫寒人家的寡妇,一方面要坚守贞节,一方面又要维持生计,不得不帮人洗衣、做鞋、绣花等工作来维持家用,自然会引来风言风语,其思想和身心都倍受煎熬。

这种拮据的生活,另嫁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但由于贞节观念的盛行,活活剥夺了古时女人的个人权利和对生活的希望,所以贞节是扼杀人性的观念。

“疾风骤雨,不入寡妇之门”表面上的意思是最好与寡妇划清界线,避免流言蜚语,败坏寡妇的名声,二来是防止男女做出有伤风化的事,因为寡妇身心饱受寂寞的煎熬,很容易做出私通的事,看似有理,实则无情。

透过表象看实质,其实这句话就是贞洁观念的一面牌坊,时刻提醒守寡的女人注重贞洁,同时也在警示男人不要去沾染寡妇。实则是封建社会对守寡女人追求个人幸福权力的剥夺,是违背人性的强制性观念的束缚。

如今,寡妇具有同等的选择权,再也不会守着一块冰冷的牌坊了结残生,这是社会的发展摒弃了落后观念,让寡妇也可以重新开始,拥有人生的幸福。现代社会的女性,才真正是拥有了平等的权力,是封建社会女人永远也想象不到的幸福场面!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1-13 16:45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