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坝,为什么当初还要重点发展深圳?

回答:

70年代末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经济,1978年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发展与变化定下了改革开放的调子。 此时南粤边陲宝安县,依旧是农田+渔船那个和内地一样的贫困小山村。此前已有几十万人经这里翻越边境偷入香港,史称大逃港,宝安县也由此上了中央的视线。经过中央成立调查组多番调研,1978年1月决定试办建立宝安县外贸基地,1978年10月决定成立宝安市,到1979年3月宝安县升格为深圳市。同年4月国家正式定调子决定试办深圳为“出口特区”,与此一道的还有广东省的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这就是深圳特区成立的历史事件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思路,一座城市要发展,肯定是依据城市特点特色来打造。而无论是否一马平川或大山大川。当时的主要发展思路就是打造几个样板城市做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通过深圳的成功、验证然后以此推广,证明吸引外资开放市场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当时的深圳毗邻还是英属的香港,那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城市,彼此的香港五光十色,高楼大厦霓虹灯,不少市民也是大金链子小手表,泡泡桑拿看看表。而此时一河之隔的宝安县的民众却依旧为了三餐而挣扎。鲜明的对比之下,国家下定决心搞改革开放吸引外资这个大背景,由深圳开始试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彼时的深圳是来者不拒,一时间吸引大量港资进入深圳。当时深圳产业主要还是以三来一补这种利润附加值低且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各种工厂大量开工建设,有了人有了钱之后的深圳是一天一个样,这也就是著名的深圳速度了。从国家成立深圳交易所,各种后来在中国的风云人物都相继来到深圳,比如办不到边防证的王石翻越铁丝网也要来到关内,在内地的任正非辞职来到深圳打拼,远在台湾的郭台铭也在龙华买地建厂...... 之后随着深圳越来越成功,步子也就迈得越来越大,享受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与税收优惠,及项目批准与人员编制。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香港负责找钱,深圳负责生产,深圳出,香港卖,两城这种产业模式持继了20多年。直到时代又变了,发展思路也变了,这种三来一补的企业在深圳越来越不受欢迎,所占经济比重也越来越小,目前主要以高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商业贸易为主的创新型产业为主导。 所以发展深圳与其当时的国际环境, 国内社会需要发展的大背景有关,并且深圳生也得好,刚好挨着香港。国家需要将深圳做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天时地利都占据了,人和还是个问题吗?所以不发展深圳发展哪里?但同时间设立的4个特区唯独深圳成功了,说明这种成功不可复制,既便同样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的成功有其特殊性或必然性,其它的城市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 发表于 2020-11-05 15:33
  • 阅读 ( )
  • 分类: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