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工厂的确遇上了人难找的情况,以前托关系,通宵排队报名,只为进厂的盛况不再。这是为何?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人口下降因素 直至80年代之前我国并没有将计划生育立为基本国策,政府甚至还鼓励生育。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一家生四五个很正常,现在30多岁以上的大多都有四、五兄弟姐妹。经济建设还没有起来的时期,各地严重缺少就业机会,导致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得不到释放。 直至后来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长三角、珠三角片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务工人员。不需要技术,不需要学历(初中最多高中即可),一个月的收入比家乡高多了。穷怕了的人遇上了希望,当然吃得苦耐得烦。哪怕工厂环境再恶劣,劳动强度再大,这都不是问题。由于之前数年各地积压了太多的富余劳动力,导致普工市场供不应求,一听说哪里招工,大包小包的务工人员下火车连夜排队真不是个事。而此时外出的务工人员就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这段时期持续至国内经济开始转型和人口下降为止。 翻开国内最近20年人口增长数据会发现,总体人口增长率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的,从1999年的8.2‰到去年的3.8‰。最近20年往小了说少出生几千万人口,往大了说少出生1.2个亿!1999年我国人口12.58亿,当年的自然增长率是8.18‰,如果一直维持这个增长率,则20年后人口是14.81亿。而截止到去年底我国内地总人口为13.95亿,显然人口总体少出生几千万这是无疑的,这几千万劳动力加入到就业市场,只要十分之一进厂,用工荒也就不会这么明显了。 二、社会发展变化 一方面是缘于人口增长放缓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在发展,第一代甚至第二代的务工人员因年龄关系已退出就业市场。从大环境来看,国内也在进行经济转型,从之前的世界廉价工厂,一亿双袜子换飞机的时代变成了以工业制造,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主的时代。电商的兴起、外卖、快递,滴滴,以及随后的自媒体等等也丰富了就业市场,经济的多样化促使年轻人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单纯的劳动强度大且缺乏自由的工厂岗位早已失去了往日吸引力。 社会发展至今,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已逐步减小,特别是在无技术含量的普工待遇上,即便一线城市和家乡区别也在不断缩小。在深圳拿4000,在家乡拿3000,区别并不是很大。去深圳找工作也就逐渐对无技术无学历的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而这部分人恰恰是工厂岗位需求的最大群体。 三、教育提升 教育的多样化(电大、函授、网络、技能培训班等等)与大学扩招,让更多的年轻人获得了学历或技能,在就业时当然有了更多的选择。一方面是人口出生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则是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最近10年约1.23亿年轻人接受过各种学历教育,这部分人出来后显然不会选择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相互抵消之下,选择进工厂的人也就越发显少了。 四、待遇与劳动强度 工厂普工普遍面临上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氛围不自由、工资待遇差,各级管理人员随意支配及粗暴对待员工等情况。现在工厂上班模式一般分为日夜班和长白班(晚加班)两种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劳动强度大,一班至少11小时左右。工资收入结构为基本工资+加班所得,所以加班就成了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即使强如深圳,其订立的最低工资标准也仅为2200元。以每天上班11小时,每周只休息一天来算,工资也就堪堪4000出头,并且绝大部分工厂没有给普工缴纳公积金。一顿操作猛如虎,一月工资2500,差不多就是这种描述。如此高强度的劳力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比例,找得到人才怪。 经济的多样化,就业的丰富,地区之间的差异减小,人口增长的放缓,几十年如一日的待遇低下,年轻人望厂生畏,工厂用工荒找人难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