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位优势 最主要的原因是各自所在区域不同,特别是在刚起步发展阶段,作为长三角核心的上海远远无法同香港相比。无论是产业优势,还是经济总量以及国际化程度和辐射影响力。 香港在80年代整个十年间占比国内生产总值大致25%左右(1988年),随着90年代港币升值,这一占比更是高达31.8%(1998年),一个香港抵三分之一个大陆。而同期上海的占比仅有6.3%(1988年)和8.5%(1998年)。两者的经济规模与影响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那么对于毗邻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显然也有区别。 国家为什么要选择将宝安县搞试点设为特区?为什么不将昆山县或太仓县设为特区?因为当时就连上海都没有任何优势,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轮到开发浦东都是10多年后的事了。而香港早已是发达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 二、政策的作用 当时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宝安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4元人民币,河对岸的新界农民收入为13000元港币,可见差距之大。所以国家决心由宝安县开启改革开放,邀请香港各路神仙回来搞建设。 随后各种产业,人才和技术纷至沓来。先搞个出口加工区,然后一步步引进扩大政策,设特区,设计划单列市,一路发展至今。可以说深圳的成功是依托香港在旁边的巨大区位优势。并不是说将这些政策给到杭州、苏州和南京,然后同样可以造就三个深圳。不存在的!政策也要看实施对象的。 三、发展时机更早 整个八零年代,深圳的GDP由1980年的2.7亿翻到最后一年的116亿,翻了43倍!等到浦东搞开发,苏州引进新加坡工业园,南京、杭州设立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深圳早已快速发展十多年,只用了16年便超过了苏州的经济总量。并且具备完善的特大城市形态,如遍布全市的出入境口岸,优良深水港,第二个证券交易市场和几百万外来工。广东的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珠三角广深莞的带动。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当成千上万的外来工奔向广州、深圳时,杭州、南京、苏州这些城市才开启由国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的转型,转向以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在发展时机上,就要慢广东一步。当广州和深圳经济总量,城市建设完全超过了内地其它城市时,四大一线就这么出现了。 广州、深圳的发展,是处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优势。这种成功无法复制,将这种政策模式照搬到某地,也只能是南橘北枳。不过时代在变,像现在,上海不也超过香港了,杭州各项指标也赶上广州了。说明每个城市都找准了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四大一线特别是广州和深圳这种后发展起来的城市,刚开始是因为经济,现在则更多的是代表国人的一种情怀。几十年前由陈小艺和汤镇宗主演,杨钰莹主唱,有一部表现广东外来工的电视剧叫《外来妹》,说的就是在改革开放下的广东。 这是在那个经济刚起步的年代,无数国人为之奋斗过的城市,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里面。而苏州、杭州和南京这样的城市缺少这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