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河:短期内会冲击,长期内可以共存,甚至摆地摊都能盘活要死不活的门店
疫情过后,随着复工复产步伐加大,原本以为久违的烟火气会慢慢到来,结果等来的是大小门面相继转让、关门,商业街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
实体门面的现状
而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曾经被认为影响市容市貌的地摊,被城管大队严查死打的小摊小贩,如雨后春笋般展露街头,街头巷尾好不热闹,这是被线上逼死的实体业吗?难道是被地摊逼上梁山的吗?
地摊经济,缓慢复苏
正好笔者以前有一段兼职摆地摊的经历,个人到认为,摆地摊不但不会影响门面的生意,反而会带动门面的生意。
以前我兼职摆摊的地方,道路两边是门面,道路中间就是摊位,汽车不能走,周围就是居民区,白天人流一般,一到晚上,那简直是人挤人,地摊生意不错,门面生意也不差,品牌更新率也很低。
可惜好景不长,政府要搞文明城市,对这种占道经营的小摊贩直接一刀切,3个月的道路改建将道路改成机动车道,并且中间增加了护栏,门面也在这轮改造中进行了免费升级,然而自打升级改造后,晚上的人就跟以前白天差不多,久而久之经营者和房东苦不堪言……这就是缺少烟火气造成的。
疫情后,百业待兴,摆地摊既可以拉动内需经济,又可以解决基层就业问题,从而缓解内部矛盾,毕竟疫情后大量的人被裁员,被迫失去工作,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生活。但是总会有一种声音提出质疑,都去摆地摊了,那门面不就无人问津了,租不出去也租不上价。
压垮门面的不是地摊,而是高租金的贪欲
不管地摊经济能否重现往日辉煌,门面的价格都会回归到理性的水平,摆地摊不仅不会拖垮门面房,反而会给它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那我们从这几点做个剖析。
上个世纪流传一句话:一铺养三代,那时候真的是只要开家店,货源是靠抢的,抢到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发达的网络,家里别说有电脑,就是家里有一部座机都是有钱人家,人们的信息来源基本靠报刊、电视,或者人传人,那时候完全是卖方市场,信息的不对等,导致价格的不透明,买不买都是老板说了算。
一铺养三代的时代已逝去
实体店生意,因为人流的减少,自然就从以前的顶峰逐渐开始下滑,经营者面对逐年摊薄的利润,再跟以往日进斗金的情形对比,心理落差难免会加大,最后产生撤退的念头也在所难免。而房东不断增长的贪欲,让他们还做着一铺养三代的美梦,死扛着租金不下调,哪怕空着门面也不降价,导致曾经的旺铺逐渐沦为烫手的山芋。
“基建狂魔”可不是浪得虚名,武汉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快速建成,大家还历历在目。正所谓有利就有弊,国内房地产行业也正如这种速度野蛮的生长着,曾几何时,不管什么行业都想涉足房地产,因为大家都知道搞房地产来钱最快。
高房价后的蝴蝶效应
之前看过一个笑话,有个人把他深圳的房子以100万卖了,辛苦创业10年赚了1000万,最后老了回到深圳花1000万又买回他之前卖的房子。
畸形的房地产行业,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毒瘤,线上和摆地摊无非就是个催化剂,让房地产负面影响的蝴蝶效应提前到来,疫情按下的暂停键,无非就是给高租金的房地产和房东敲下警钟,随着大批经营者忍痛止血,随处可见的转租、关门的门面只会越来越多,最终只会反噬到房东和房地产。
以前逛街要么司门口,要么江汉路,随着城市摊饼式发展,商业街越来越多,商业分流在所难免,司门口被楚河汉街取代;江汉路解封后又迎来3个多月的升级改造,完全是自己把自己整哭。
实体需要地摊来陪衬,这样才有烟火气
线上购物再方便快捷,但是它永远解决不了购物体验这个问题,商品价格尽管透明化,但是服务品质是没有上限的,海底捞为什么在行业内口碑甚佳,河南的胖东来商场为什么独领风骚,逼的政府让它每周二闭店,好给给别的商业体一点活路,秘诀就两个字“体验”。门面要想提高客流,就要倒逼自己提升软性服务,这方面邻居日本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夏天到了,大家最爱吃的西瓜,是否遇到这样的问题,瓜农几毛钱一斤,可是到我们嘴里就是十几块一斤,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反思么?
农民卖不起价,顾客买不起价
只有老百姓的荷包逐渐饱满了,才敢有消费的底气,只要有人愿意去消费,自然门面生意也会被盘活,正所谓一颗棋活,整盘棋就活了。